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

有些心理学的观察和实验非常有意思,非常发人深省。一个实验观察一群孩子,他们走进教室,看到画笔和纸,就很自然很开心的画画,天天画天天画,都很开心。有一天,老师等大家画完之后,发给每个人奖品,这样持续了好几天,天天都有奖品。几天后,当孩子们走进教室之后,他们不再画画了,而是问老师,“今天有什么奖品”;如果没有奖品,他们就不画了。

人的行为动机复杂,有好几种分类法。其中有一种分类,把行为动机分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。内在动机是指人从内心里面产生的兴趣和选择,喜欢做什么或想要做什么;而外在动机则是人因为外面环境或别人的缘故而做的事。不难想象,出于内在动机的行为,是愉快又开心的。而出于外在动机的行为,一段时间之后,很容易感觉压力,产生抱怨,不满,甚至崩溃。

心理学家对于上面实验的解释是,外在动机可以取代内在动机。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之后,当外在动机不再存在时,人会失去动力。这种现象其实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:一个本来对乐器有兴趣的孩子,在父母亲,老师,和比赛的外在压力下,每天应付这些外在的要求,渐渐的就失去了对乐器有兴趣的内在动机。等到学习和比赛的外在要求不再存在时,他再也不玩这个他本来喜欢的乐器了。一个本来有学习内在动机的孩子,在考试,排名,和父母亲的外在压力下,渐渐的失去了对书本兴趣的内在动机。等到毕业后不需要再学习时,这个孩子再也不碰书本。更麻烦的是,一个本来还开心,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的孩子,当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需要跟别人比时,比别人好的外在动机,取代了本来对这些东西兴趣的内在动机。慢慢的,当孩子长大,越来越没办法跟别人比,或是不再需要跟别人比时,这个孩子已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要干什么了。

pastedGraphic.png

中国人深信压力产生动力。在这种扭曲的信念底下,父母亲老师理所当然的用压力这个外在动机刺激孩子的行为。多少孩子在压力底下,被压得扭曲了,崩溃了。又有多少孩子,被压得失去了内在动机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喜欢什么,以至于得了所谓的抑郁症。还有一些人,活在痛苦和矛盾里面,一方面恨恶外在压力,一方面又寻找外在压力。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,没有了外在压力,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。中国人习惯活在害怕里面,害怕经常是人的行为动机。压力产生动力,就是一个害怕的结果。或许中国人需要学习,用爱这个内在动机来取代害怕的外在动机。
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:家庭,人际关系,文化适应,焦虑,抑郁,特殊孩童教养等等問題。预约电邮:cjcpcc@tinatchen.com。其他稿件,请上 cjcpcc.tinatchen.com
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