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當碰到問題的時候,每個人處理問題的重點不一樣。基本上來說,有兩種處理問題的方向,一個是解決問題,另一個則是處理情緒。男人和女人的反應經常也不一樣;通常男人比較傾向解決問題,而女人比較傾向處理情緒。因此,當媽媽告訴爸爸孩子生病的時候,爸爸的反應經常是,“帶孩子去看醫生呀”。這樣的反應,經常會惹得許多媽媽發火。媽媽會認為,“你當我是白癡,孩子生病了,我會不知道要帶他去看醫生?這還需要你來教?”二十一世紀的婦女,已經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無知婦人。經常太太告訴先生孩子的任何問題,並不見得是希望得到解決問題之道,而是希望得到先生的安慰和支持,讓她焦慮忙亂的心可以得著理解和安慰。然而,讓許多先生頭痛的是,先生只知道處理問題,不懂得怎麼安慰情緒。多少年下來,幾次的失望以後,家裡太多的事情,太太就不再跟先生講,因為自己都可以處理,不需要先生來“指點”了。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,經常只會對先生發火,不再期待先生能為自己做什麼了。而先生也越來越害怕面對太太,特別是太太的情緒,負面情緒,因為先生完全不知道怎麼處理,只認為太太“莫名其妙”,“無理取鬧”。
類似的情況,碰到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的時候,經常,父母親和孩子的反應也不一樣。當孩子告訴父母親考試成績不理想,學習有困難的時候,父母親的反應經常是問題解決方向:詢問什麼地方不會,要不要找家教等等;甚至是立刻替孩子安排解決之道。大部分的中國父母親,不懂得理解孩子的情緒,不問問看孩子是不是會擔心害怕,是不是很沮喪等等;也不跟孩子一起面對困難,幫助孩子處理困難。父母親解決問題而不處理情緒的策略,經常讓孩子認為父母親只在乎孩子的成績,根本不在乎孩子這個“人”。孩子這樣的感覺,讓多少父母親欲哭無淚,覺得自己冤枉到家。然而,不可否認的,中國父母親的確經常在許多害怕裡面,害怕孩子不如人,比不上別人,競爭不過別人;更怕孩子成績不好,進不了好大學,找不到好工作,將來會“沒出息”。因此,當孩子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,父母親所關注的不是孩子這個“人”,而是孩子的成績。難怪孩子會認為父母親不在乎自己,只在乎成績。
如果我們注意的話,不難發現,一個人的行為,經常是被感覺主導,而不是頭腦的知識,或是道德理論上的“應該”“不應該”。因此,在正常的狀況下,一個人在情緒好的時候,他的表現經常是最好的。相反的,當一個人“不高興”的時候,明明可以好好的來,這個人也可以“故意”亂來,特別是感性的人,包括女人和青春期荷爾蒙不正常的孩子。中國人非常懂大道理,做事能力很強,也肯吃苦耐勞。不幸的是,中國人在處理感覺情緒上,卻經常一直沒有發展,停留在幼稚園的孩子階段。多少的中國人,甚至連自己的感覺情緒都被壓抑,一團糟,混亂得自己都搞不清,更別談處理太太或孩子的情緒了。經常,中國的孩子讀書出了問題,都不是頭腦不行,而是情緒問題。或許,在拼命打拼之外,中國人需要學習理解情緒,處理情緒,自己的和別人的。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:家庭,人际关系,文化适应,焦虑,抑郁,特殊孩童教养等等問題。预约电邮:cjcpcc@tinatchen.com。其他稿件,请上 cjcpcc.tinatchen.com
Dr. Tina Chen,
Clinical Psychologi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