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想观众

皮亚杰是个对欧美孩童教育和发展影响极大的近代心理学家。有别于弗洛伊德,他的理论是建筑在可靠客观的观察上,而不是在个人主观的经验上。他观察青少年,看到一些现象,其中一个现象,他称为“假想观众”。这个现象是青少年的发展尚未完全,他们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站在世界舞台的正中央,所有的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。因此,青少年会每天花很多的时间照镜子,为一颗青春痘烦恼,认为全天下的人,都会注意到他脸上的那颗青春痘。如果我们注意的话,不难发现,其实假想观众这个现象,不是青少年的专利,许多成年人,停留在青少年的阶段,没有继续发展下去,就一直有这个现象;甚至因为有这个现象,而造成生活上的许多困扰。

社交障碍的人,害怕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不得体,因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。其实,没有人可以在社交场合表现的百分之百得体。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都很得体,这个人恐怕是没有自知之明(no insight)。问题是,人的记忆力非常有限,在社交场合里,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发生的事情,大家过没多久全忘光了;只有停留在青少年发展期的人,有假想观众的现象,以为大家都记得自己出丑,一辈子耿耿于怀。 

最不能接受自己的人,往往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在社交场合,如果别人出了丑,自己笑一笑,并不是那么在意,过了没多久,也就忘了。然而,如果自己出了丑,就久久不能释怀。有时候,人把这个现象解释为“严以待己”,是一种美德。其实,不允许自己犯错,不是一种美德,而是对自己有一个比别人高的期望,期待自己比别人好,完美无缺;别人可以犯错,自己绝对不可以。或许,人需要学的是谦卑的功课,我并没有比别人更好,每个人都会犯错误,我很平凡,不是超人,我也会犯错误。

在这个世界上,只有在自己的心里,自己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。在别人的心里,除了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外(请读人际关系与界限),自己是不可能站在别人舞台的正中央的。既然自己不是站在别人舞台的正中央,别人根本不是那么在乎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,自己又何必紧紧抓着自己不放,要求自己非要十全十美不可呢?

青少年的发育尚未完成,因此有假想观众的现象。如果已经成年,实在应该明白并且接受事实,自己并不是站在别人舞台的正中央,没有必要给自己过高的压力。从舞台的正中央退到舞台的旁边需要谦卑。但一旦接受事实,退到舞台的旁边之后,其实是一个释放与轻松。人与人真诚的交往,在社交场合能够开心愉快,其实非常需要这一份轻松与释放。
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:家庭,人际关系,文化适应,焦虑,抑郁,特殊孩童教养等等問題。预约电邮:cjcpcc@tinatchen.com。其他稿件,请上 cjcpcc.tinatchen.com
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