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恋这个题目,最近在国内火红的不得了,许多人都对自己的依恋风格有兴趣,然而,却很少人真的明白依恋风格是什么。依戀(或依附,attachment style)一詞是由英國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(Bowlby)提出來的。在發展心理學中,依戀是指嬰兒與成人(父母或其他看護人)所形成的情感聯結。鮑爾比提出三种依恋形态:安全型,焦慮矛盾型,和迴避型。人際關係學家金·巴塞洛繆(Bartholomew),把这三种依戀模式,通過兩個維度,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,區分了四種不同的依戀類型:安全型、疏離型(迴避型)、痴迷型(焦慮矛盾型)、和恐懼型(混亂型)。
安全型依戀:不回避亲密,也不擔心被棄。这种人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,認為自己是友好、善良和可愛的人;也認為別人普遍友好,可靠,和值得信賴。
疏離型依戀:不擔心被拋棄,但對親密關係沒有多大的興趣。这种人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,因而他们會用避免與他人發生亲密關係的方式,避免自己受傷害。
痴迷型依戀:希望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,但却害怕被抛弃。这种人對亲密的關係時刻都保持高度的警惕。總是在努力的贏得他人的接納,並以此支持自己消極的自我形象。
恐懼型依戀:不渴慕亲密的关系,也害怕被抛弃。这种人擔心遭人拒絕,不能相信別人,同時他們也不信任自己,多疑,害羞。他们可能会出於害怕被拒絕,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。一旦建立了親密關係,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離開自己。
從嬰兒時期起,人和看护他的人,慢慢地形成了依戀風格。成人的依戀風格受到幼時的依戀類型影響,繼續支配著这個人的生活適應、親密關係等等狀況,因此若幼儿期的依戀類型是迴避型或是焦慮矛盾型時,成人期的依戀風格會延續朝這個負向情緒发展,表現在與亲近的人的依戀關係上。迴避型的人害怕建立親密關係,擔心在親密關係中受到傷害,他們容易離群索居,獨自生活。焦慮矛盾型的人過度依賴親密關係,無法獨處,所以頻頻討好,依賴,同時傾向控制,甚至佔有亲近的人。安全型的人可以在親密關係中收放自如,既能享受親密關係,同時也能獨自地面對生活裡的種種麻煩。在社會調查中,安全性的人能夠更好的去愛與被愛,擁有一份讓人滿意的親密關係。
小时候的经历,到底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影响,这一直是一个没有定案的争论。小时候安全型依恋的人,长大后会不会因为一个破碎的关系,而改变了依恋形态?小时候疏离型依恋,痴迷型依恋,或是恐惧型依恋的人,长大后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,慢慢的,是不是会改变成安全型依恋?旁边的人,要怎么样来和这些不同依恋型的人相处?到最后,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,一个人的恢复能力到底有多强。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:家庭,人际关系,文化适应,焦虑,抑郁,特殊孩童教养等等問題。预约电邮:cjcpcc@tinatchen.com。其他稿件,请上 cjcpcc.tinatchen.com
新州中区华人全人輔助中心供稿